可直接进入网站的网址_永久己满18从此进了3秒_已满十八点从此进入观看

高校校办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考

   2009-06-17    作者:佚名    来源:

高校校办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考

陈碧堂

(集美大学,福建厦门361021)

  要: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我国高校产业的发展定位问题,指出创办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为高校教学、科研、后勤社会化服务等应是校办产业发展的主要定位。

关键词:校办产业 发展阶段 发展定位 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定位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产业在宏观层面上的终极目标,它涉及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评价、产业的发展空间、产业的发展动力等诸多问题。高校校办产业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高等院校有关规划和文件也往往忽略了校办产业的定位问题。无论是表述为经营开发,科技开发;还是表述为创收营利等等,都不能真正体现产业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无法对高校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一般的社会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者为投资者,赢利是其最终目的;而校办产业应为高校整体发展目标服务,其发展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参照国外高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高校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

1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为科研教学服务

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科技成果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高校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应为科研和教学服务,同时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才符合高校的发展定位。

1.1高校科技企业应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形式,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校办科技企业则是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让的桥头堡。校办企业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努力转化具有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特别是把转化那些多学科交叉且技术更新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化过程中还需不断技术投入、社会企业一时难以转化的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以孵化小型科技企业为工作重点。努力将孵化成功的科技企业做强做大,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搭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作平台。

l.2高校科技企业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校的科技产业化工作,要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走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路。高校在研发高新技术时,不可将自己封闭起来,要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把科技链与产业链结合起来。在合作方式上,可通过联办中试基地技术中心、向企业开放实验室等方式实现;也可通过企业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产促进中心之类的技术集成与扩散示范中心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等形式实现。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逐步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地方的龙头产品、龙头产业。在这方面,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软股份、华工科技等众多成功的高校企业,一再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3高校创办科技企业要寻找适合的发展模式

1.3.1可以与实力较强的企业合作,以“参与”方式创建科技企业

主要是将技术创新所形成的专利或非专有技术,与社会企业或风险投资基金开展合作,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模式运作,一般不宜大规模投入资金;在合作过程中,高校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重点在技术和产品研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要注意规避企业运营的风险,不必刻意追求主导企业的自主运营和管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一项带有很强烈的科技性质的经济行为,要求参与开发的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高校可利用自己研制的高科技产品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吸引具有风险投资能力的社会企业进行投资。高校只是在技术和人力上给予相应的辅助,其兴办企业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高校按所投入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或付出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过去,高校对企业多强调服务和取得社会效益为主,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现在,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科技成果应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既强调社会效益又强调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

13.2高校要以自己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以转化本校有市场需求和成熟度高的高技术成果为己任,走以注重孵化高科技企业为发展目标的道路

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集聚的场所,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特别是在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开发,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形成高校科技产业的最合适的形式。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应将大力发展科技产业作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重要举措。集中力量对起点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经济效益明显的技术成果,优先以市场操作方式转化,使其尽快走出实验室,完成从样品到产品再成为商品的产业化全过程。高校发展高科技产业,其开发研究领域一定要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切不可搞大而全。学校科技产业应重点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把与其相关的常规部分转包给其他企业。在经营运作上可采取两头(即核心技术)在内,中间(产品的常规性生产)在外的方式,既可保证高校科技产业的龙头地位,又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企业的发展,为高校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高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科技产品广阔的社会需求给大学提供了创造发明的动力,科技企业为高校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依据本校的教学科研而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只能朝着转化本校特色高技术成果和孵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目标前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让高校产业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桥梁。

2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校办产业,为后勤社会化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按照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将学校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组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为前提,以保证师生的教学、工作、学习为目的,以服务收费为手段,其实质是:实现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它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转变成为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后勤社会化包括的范围较广,涵盖了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诸多行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校办产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不管一般的社会企业,还是高校原有的后勤系统都有其局限性。一般的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不具有教育的特点,赢利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这必然与校园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也是一些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成建制地把原有后勤系统从学校行政体系中整体分离出来的机构(实体),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的烙印,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也是一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相反,校办产业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校办产业有两个特性,其一是“校办”,就是说,校办产业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学校利益有关,因而能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在经营管理中,自然会把它上升到与学校整体利益紧密相联的高度来认识。其二是“产业”。就是说,校办产业由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采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它融合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各自的优点,因而有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走出“停滞”困境,进入加快发展的轨道。此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校办产业,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来自于学校,他们受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与高校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同时他们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磨练,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并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市场规则的具有校办产业特色的运行机制,因此有利于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应该属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通过改革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多年来,校办产业一方面为后勤服务实体社会化做出开拓性成绩;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摸索出了符合市场规则的运行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后勤中建立校办产业,是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3依托专业优势办好校办产业,为教学实践服务

高校校办产业是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育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来完成的,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通过高校校办产业来实现的。

高校发展校办产业是遵循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和满足市场经济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它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高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高校校办产业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与其互动的局面,要纠正那种发展校办产业是“不务正业”、“副业挤主业”的错误思想,突破教师从事技术开发和服务是“单纯为创收”、“谋取个人利益”的认识误区,把教学、科研、校办产业放在同样位置来对待;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与创新放在同样的位置来对待。

在发展思路上,高校一方面要围绕专业办产业,突出专业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产业,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体(公司);或发掘实验室、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建成教学、科研、经济功能并举的专业实体(公司),形成以校办产业为主体、以专业实体为辅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实体。这一模式既为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创造条件,又综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三大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要办好产业促专业,更加突出专业实践功能。高校要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有效安排多种技能、多种岗位的培训,有效克服校外实训场所受生产制约大、轮岗机会少的缺陷,使实践教学计划和要求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发展校办产业,能够为专业教育提供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关键技能和特长技能提供有力保障,也能为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办好校办产业,有助于通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传递市场信息,储备技术能量,转化科研成果,强化了专业实践基地的体系建设,使学校办学的小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联成一体,学校更易掌握经济发展走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情况等信息资源,从而更及时、准确地调整、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资专业水平,为突出培养特色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总之,高校校办企业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育人作用。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办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有的甚至是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磨练而成的学校校办产业的支柱。此类产业实体是承担学校学生实践教育的场所,学校科研成果的试验基地,学校对外枝术服务的窗口。因此,校办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高校校办企业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做好校办企业的科学定位工作,才能使校办产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具有广阔的前景。高等学校要对校办产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办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尤其是“211”、“985"’高校,应以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作为校办产业发展的主要定位;普通院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应以利用学科或专业优势创办和发展技术型企业,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教师提供科研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作为校办产业的主要定位;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校办产业,为后勤社会化服务。总而言之,高校发展校办产业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要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为高校整体发展的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本盛.高校产业发展的历程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0(4);106

2魏升前,闫晓红.调整产业发展思路规范校办产业管理保证校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科技产业技术与创新管理[J],2005(6):86

3罗亚夫.国外高校产业模式及我国高校产业的市场定位[J],科技进步管理,2001(8):81

4孙百俊.高校校办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路.经济师[J]2006(4):108.

简阳市| 来安县| 福泉市| 东阳市| 长沙市| 云浮市| 南召县| 郑州市| 连山| 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