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优势
为应对危机促进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济部长在“发挥高校科技支撑作用,服务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充分认识高校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遭遇了一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给国??,我国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处于本世纪以来最困难时期。在当前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支撑作为五大措施之一,是审时度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并迅速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促进高校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做出切实贡献,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学校不仅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且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基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在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危机时刻,面对国家和人民的期望,高校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强大支撑作用。科技人员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在企业摆脱危机、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直接支持。高校科技人员作为国家宝贵的智力财富,应当在国家和民族战胜困难和挑战中自觉担负起神圣使命。
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支撑作用,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
当前,全国高校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实践性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高校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多做贡献结合起来,把高校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活动的实践载体。要引导广大师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积极行动,共克时艰。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服务。高校是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的重要源头,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大有可为。
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支撑作用,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校在响应国家需求、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中做好服务、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能为推动自身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和施展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支撑作用,是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加强科技创新,必然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取得原始性创新,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更加紧密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必然要求更多地吸引积聚高水平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要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一些大学创新成立了科研院、工程院等新的科研组织形式,集成优势力量,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必然要求高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课程的改革,培养出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大批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当今作出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要求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的依赖作用更加凸显。
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科研成果丰富等优势
长期以来,高校凭借这些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等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及其应用,显示了高校在原始创新和重大应用方面的实力。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中,高校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挥高校蕴藏的巨大的人才资源潜力
目前,高校理工农医领域有25万人从事研究开发,有两院院士612人,占总数的42.7%;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02人,占总数的60%;国家优秀创新群体73个,占总数的52%。更有持续不断的大批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禁锢较少,是最具活力的创新力量。120多万在校研究生,是我们的巨大财富。庞大的研究开发队伍、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持续流动的研究生,是高校为企业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作用
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40个,占总数的6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42个,占总数的35.3%;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40个,占总数的29.4%。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69个。教育部与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合作,在高校建立了6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这些基地、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可以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技术测试、成果推广、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
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产学研结合是提高成果实用性和转化率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已经取得了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模式、上海三区联动模式、浙江大学湖州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模式、武汉光谷模式等成功经验。这些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模式,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创新人才、聘任兼职教授、派遣科技特派员、企业人员培训等方式,加大学校和企业的人员交流,积极参与跨系统、跨产业的合作,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力争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5年,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共同启动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组织、引导和支持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广东省的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在政策体系、推进机制、模式创新等方面大胆开拓、先行先试,逐步形成了“三大推进机制”、“四大支撑体系”和“五大创新模式”的“三四五”发展格局。截至2008年,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高校达到181所,入粤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省外高校专家教授3800多名,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东企业3000多家。组建24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立112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57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广东154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开展以来合作的部分项目,截至2008年,累计实现总产值5200亿元,新增利税累计852. 6亿元。两部一省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已成为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大规模集聚广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已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力引擎,已成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建设的综合试验田。
结合实际,重点落实的几项工作
全国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农村、社区,提供服务,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也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
我国大学类型不同,分布很广,不同类型高校都要在应对危机中行动起来,服务国家、行业、区域的发展。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强化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其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使其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核心力量和国家基础研究的骨干。在产业科研院所转制后,国家很多产业共性技术领域中出现缺位。一批具有较强工程技术背景、科技实力雄厚的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成为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的科研基地。
一部分具有较强实力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当与所在地方??新体系的规划之中,密切联系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特点及需要,开展应用导向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科技工作,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为地区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些高校也应当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自身优势,形成特色,争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多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高校、社区学院及高等职业学院,其科研工作要积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推广及科学普及等活动,投身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成为当地的教育培训中心、科技普及中心、信息网络中心及文化体育中心,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校还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可以成为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和走向的研究,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应对方案,帮助广大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学术影响,广泛宣传我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和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并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
围绕产业振兴计划,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钢铁、石化、有色、汽车、轻工、电子信息等产业振兴规划。规划中对技术进步、产业升级都提出了明确目标。高校特别是原行业背景的高校,长期以来与行业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当前的关键时刻择能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选择能够改善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带动形成新的场需求;选择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构建产振兴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有关高校在“211工程”和“985工程”三期实施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统筹安排与产业振兴密切相关的人才、学科、平台的建设。教育部将以产业振兴科技需求为牵引,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行业特色高校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高校应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扎扎实实加强产学研结合,探索和制定推进产学研合的新机制,力争实现四个转变: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并重,以质量提升为重点转变,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从个体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有组织合作为重点转变,形成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以长期战略合作为重点转变,构建新体系,跃升新水平;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合作为重点转变,提高主动性,树立新形象。
整合力量,发挥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质量做好专项在研项目
16个重大专项是未来10年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体现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已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作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调整和创新组织方式,突出投入重点,力争3年内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争取重大专项,做好重大专项,关系到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对于高校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作为全部16个专项的领导小组成员,高度重视专项组织协调工作。通过有关高校和专家的努力,高校在争取承担重大专项任务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开局,已有150余所高校不同程度参与其中,承担了一大批任务。近期有关部门将陆续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有条件的高校,一定要抓住和用好这个机遇,组织优势力量,配置必要的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承担更多的任务,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执行重大专项研究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要高度重视在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取得任务,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实现预期目标,集中体现高校能力和信誉。有关高校要确保政策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把重大专项任务组织好,完成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培训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实验室,通过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迈出校园,进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业精神。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向社会培养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鼓励高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加强产业联络、技术转让、提供咨询和进行继续教育等工作以及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面向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优惠开展职业培训。
做好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
金融危机对高校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就是毕业生就业。作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教育部与科技部、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这项政策的出台,对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是毕业生的及时雨。同时,它突破了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比例的限制,允许使用科研经费聘用研究人员,解决了长期困扰高校科技的瓶颈问题,是一场意义深刻的制度改革。政策实施后,将在高校建立起一支合同制的科研助理队伍,优化了科研队伍结构,改善了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有利于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有了专职科研队伍,可以使教授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可以把研究生力量集中用于学术意义更强的工作,对提高科技工作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有重要作用。这是一项新政策、新事物,各高校要认真学习领会,抓紧贯彻落实,加强宣传引导。承担科研项目的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根据项目需要和经费情况,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吸纳毕业生,充实研究力量,缓解就业压力。学校要立目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尽快制定招聘、管理、考核激励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深入院系、课题组调查岗位需求,集中发布需求信息,充分宣传,尽快着手招聘的相关工作。
项目聘任的科研助理,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从事辅助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承担技术推广任务,到企业去、到基层去,带着项目成果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我们在广东已经派了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可以利用这个政策,聘用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常驻企业协助特派员工作,沟通企业需求,推广技术成果,进一步夯实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务求工作取得实效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项工作相当复杂和繁重。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改革发展任务相当繁重。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把应对金融危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兼顾,加强组织,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一定要把这件事抓紧抓实,注重实效。各地也要按照中央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这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积极应对并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即行动起来,为战胜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