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势学科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
余为 郭海敏
(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 荆州 434023)
摘 要:总结了长江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经验,提出了通过“三个创新”构建跨学科的产学研创新团队、造就一流的学术大师的人才强校战略,同时提出了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构建“四个平台”、“两种机制”、“两种模式”,全面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整体思路。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创新团队 创新平台 创新管理 创新模式 优势学科
长江大学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以原江汉石油学院为主体,联合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组建而成,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石油学科特色鲜明、农学学科优势突出、荆楚文化享有盛誉”为特点的多学科体系,为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在秉承原四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两大办学特色。
1 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构建产学研创新团队
高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长江大学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针对学科门类多的特点,学校对优势学科给予重点扶持,加强重点人才弓I进,由重量级人才领军、组织大团队、构建研究大平台、申请大项目、攻关大课题、获取大成果,步入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1 .1 创新思路,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
发挥多学科的优势,通过思想观念、工作途径和政策制度三个创新,以学科为依托,把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基地、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重点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努力造就一批拔尖创新的人才队伍。构建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具体做法是:以“楚天学者岗位”扩大优秀人才总量,构建创新团队;以“长大特聘教授岗位”锻炼中青年人才,构建学科梯队;实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夯实基础培育人才,搭建良好的人才梯队。
1.2 创新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长江大学在人才兴校强校的战略选择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三个观念: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科学的人才观以及人才强校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形成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局面。
1.3 创新模式,造就一流的学术大师
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要培养和汇聚一批帅才、将才,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要在学科发展的实践中培养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造就一流的学术大师。
2 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创新产学研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产学研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1 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
以学科优势和特色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建设好重点学科,建立一批学科交叉平台,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构建相互依托和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同时,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此外,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逐渐形成“拳头”学科,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2 面向企业科研生产一线,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
长江大学的石油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鲜明的石油特色,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论是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行业重点、横向科技任务,还是基础研究任务,学校一直都明确地为石油石化行业中长期共性关键技术服务,与石油石化企业保持着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科技人员的科研任务许多来自油田和生产第一线。
2.3 瞄准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创新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
瞄准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以务实为基础,以双赢为目的,以需求为动力,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基地、两种资源,丰富学校的办学路子,拓展 学校的发展空间,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进程。学校加大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现建有82个实验室,16个校内实习基地,320个校外实习基地,还建立了10余个研究生培 养创新基地,形成了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基地))网络。
2.4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产学研信息化平台
根据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加大信息化工程的投入,运用计算机集群,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创新产学研信息化平台,有力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长江大学的石油科学与技术学科较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在研究和传承过去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想,确立了“校企、校地多方位合作”的办学理念,通过“共建教育科研基地”等合作教育形式,把 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扎实地向前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新格局。
3.1 遵循市场和教育规律,建立政府保障机制
为了推进学校与企业的顺利合作,必须建立政府保障机制,以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研讨解决冲突的途径等,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法规条例的约束下正常行使双方的权利 和义务,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有力地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3.2 坚持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运行机制
坚持在互惠互利条件下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运行机制,通过合作教育、共建科学园、建立大学 -- 企业联合研究中心、人才交流、相互提供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两个创新基地、两种资源,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向纵深发展。
4 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长江大学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门类和培养目标上,都进行了客观的定位,探索适合学校发展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
4.1 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构
长江大学经过15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产学研管理模式,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另外,学校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进行日常合作事务的管理,制定了5个章程,从管理模式和管理制 度上规范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丰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校企、校地间多方合作,谋求双边发展共赢。
4.2 创新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努力实践研究 生合作教育“2+1”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6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长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项目(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正式立项建设,标志着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研究生合作教育模式)。学校实行“三双”制度,即双基地培养制度、 双导师制度和双盲评审制度。利用校内科研基和校外基地,让研究生进入基地开展科学实验或科学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周从标.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丛书之三~~教师队伍建设【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9:2~14
2 郭海敏,余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丛书之十~~学科建设【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9:12
3 周济.以人为本 人才强校【J】中国高等教育,: 2004,(5):3~8
4 乔学光.打造平台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行业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43~44
5 徐金燕,黄义武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丛书之十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9):27~34
6 杨淑萍.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科研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D】.2007,5:8~9
7 余为,郭海敏.贯通产学研合作机制 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40—41
8 余为.长江大学研究生校外创新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06,(24):136